必读!通俗易懂的中医药谚语 ,每个都实用!
2022-02-17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是翻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医学谚语是昔人对医理之精粹、临证之心得的概括总结。

中医药,中医,中药,中医药文化

1、要想小儿安 ,三分饥和寒

要确保小儿平安健康 ,就不可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中医学认为 ,小儿脏腑娇嫩 ,肺、脾、肾常缺乏 ,心、肝常有余。小儿脾胃运化功效不敷强 ,虽然需要水谷营养 ,却不可多吃 ,不然容易泛起消化不良。小儿肺很娇嫩 ,容易爆发呼吸道熏染 ,故应注意不要受凉伤风。但穿得过暖 ,孩子容易出汗 ,反而容易受凉 ,引发风寒伤风、肺炎等疾病 ,且往往容易重复 ,不易痊愈。所以说“要想小儿安 ,三分饥和寒”。


2、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

“寒从脚起” ,人的脚部在肢体末端 ,阳气禁止易抵达 ,因此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袭 ,特别是严冬季节 ,双脚会倍感严寒。所以冬天要注意足部保暖 ,用热水泡脚 ,推拿足部等 ,增强身体对抗力。“病从口入” ,指饮食不洁或不节(过饥或过饱) ,最容易损伤脾胃 ,导致疾病。所以要注意饮食卫生 ,饮食和谐、适宜 ,避免病菌侵入。


3、饥不暴食 ,渴不狂饮

人在大饥时 ,脾胃虚弱 ,纳化功效差 ,此时如果进食过多 ,会造成食物不化 ,结滞于胃肠内 ,造成胃胀 ,重者可致人死亡;人大渴时 ,心肾功效减弱 ,此时若大宗喝水 ,水饮积累于体内 ,影响肺、脾、肾功效 ,致使气血失常 ,严重时会造成猝死。


4、药补食补 ,不如心补

“是药三分毒” ,再滋补的药使用不当也会给脾胃增添担负;食物吃得多了 ,非但起不到滋养的作用 ,反而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虚火上升。而坚持乐观的处世态度 ,坚持美意情 ,可以气血顺畅 ,百病不生 ,远胜于服补药和食补。


5、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

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 ,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 ,适外地捂一点、冻一点 ,有利于身体健康 ,禁止易生病。“春捂” ,是指春天气候乍暖还寒 ,早晚及室内外温差大 ,加之常有春寒侵袭 ,因此春天尤宜注意防风保暖, 衣服宜渐减 ,不宜顿减。“秋冻” ,指立秋后天气转凉 ,不要急于增添过多的衣服 ,此时可以增强锤炼 ,从而增进气血运行 ,逐渐适应严寒的情况 ,制止许多疾病的爆发。虽然 ,春捂秋冻有讲究 ,要适度 ,不捂不冻不可 ,捂过头冻过头也不可。


6、鱼生火肉生痰 ,青菜豆腐保平安

鱼味道鲜美 ,但多吃容易导致内热蓄积 ,即“生火”;肉美味可口 ,多吃则会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常 ,爆发痰浊 ,即“生痰”。一般来说 ,鱼、虾、蟹和种种肉食 ,恒久食用都可助湿生痰 ,甚至导致疾病的爆发。新鲜蔬菜以及豆制品 ,则可补贴气阴 ,助养脾胃 ,通调水道 ,有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所以 ,在物质条件富厚的今天 ,适当减少肉、鱼的摄入 ,多吃新鲜蔬菜和豆制品 ,有利于身体健康。


7、冬令进补 ,来年打虎

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 ,中医认为 ,寒为阴邪 ,人体受外界影响 ,阴气也相应增加 ,伤及人体的阳气。此时人体为对抗冷气 ,需要贮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减慢 ,消耗相对减少 ,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贮存于体内 ,从而扶正固本 ,增强对抗力。虽然 ,不可盲目进补 ,要因人而异 ,对症进补 ,同时 ,脾胃虚弱者、小儿等人群不宜进补。


8、冬不坐石 ,夏不坐木

“冬不坐石”是因为冬季气候严寒 ,且金石属阴沉降 ,乃痼冷之物。中医认为 ,冬季养生应以敛阴护阳为主, 如果久坐石凳, 寒凉之气侵入人体 ,会导致脏腑代谢失调 ,尤其容易伤及肾脏。“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天气温高 ,湿润闷热 ,露天的木质椅凳由于露打雨淋 ,含水分较多 ,且木属阳升发 ,如果久坐木凳 ,易受湿热侵袭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伤害脾胃功效 ,导致消化不良。


9、没事常走路 ,不必进药铺

散步是我国古板的健身要领之一 ,走路时四肢自然而协调的行动 ,可促使气血流通、经络通畅 ,利枢纽而养筋骨 ,调百脉而畅神志。同时 ,适当的行走能够对足底重要穴位——涌泉穴起到推拿作用 ,涌泉乃肾之所出 ,可浇灌周身各处 ,对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具有重要作用。


10、笑一笑 ,十年少

“喜则气和志达 ,荣卫通利。” 笑能解忧、安神定气 ,经常笑一笑 ,坚持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 ,不烦不恼 ,能够养正气 ,增进气血周流、筋脉通利 ,预防疾病 ,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

必读!通俗易懂的中医药谚语 ,每个都实用!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是翻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医学谚语是昔人对医理之精粹、临证之心得的概括总结。

中医药,中医,中药,中医药文化

1、要想小儿安 ,三分饥和寒

要确保小儿平安健康 ,就不可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中医学认为 ,小儿脏腑娇嫩 ,肺、脾、肾常缺乏 ,心、肝常有余。小儿脾胃运化功效不敷强 ,虽然需要水谷营养 ,却不可多吃 ,不然容易泛起消化不良。小儿肺很娇嫩 ,容易爆发呼吸道熏染 ,故应注意不要受凉伤风。但穿得过暖 ,孩子容易出汗 ,反而容易受凉 ,引发风寒伤风、肺炎等疾病 ,且往往容易重复 ,不易痊愈。所以说“要想小儿安 ,三分饥和寒”。


2、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

“寒从脚起” ,人的脚部在肢体末端 ,阳气禁止易抵达 ,因此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袭 ,特别是严冬季节 ,双脚会倍感严寒。所以冬天要注意足部保暖 ,用热水泡脚 ,推拿足部等 ,增强身体对抗力。“病从口入” ,指饮食不洁或不节(过饥或过饱) ,最容易损伤脾胃 ,导致疾病。所以要注意饮食卫生 ,饮食和谐、适宜 ,避免病菌侵入。


3、饥不暴食 ,渴不狂饮

人在大饥时 ,脾胃虚弱 ,纳化功效差 ,此时如果进食过多 ,会造成食物不化 ,结滞于胃肠内 ,造成胃胀 ,重者可致人死亡;人大渴时 ,心肾功效减弱 ,此时若大宗喝水 ,水饮积累于体内 ,影响肺、脾、肾功效 ,致使气血失常 ,严重时会造成猝死。


4、药补食补 ,不如心补

“是药三分毒” ,再滋补的药使用不当也会给脾胃增添担负;食物吃得多了 ,非但起不到滋养的作用 ,反而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虚火上升。而坚持乐观的处世态度 ,坚持美意情 ,可以气血顺畅 ,百病不生 ,远胜于服补药和食补。


5、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

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 ,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 ,适外地捂一点、冻一点 ,有利于身体健康 ,禁止易生病。“春捂” ,是指春天气候乍暖还寒 ,早晚及室内外温差大 ,加之常有春寒侵袭 ,因此春天尤宜注意防风保暖, 衣服宜渐减 ,不宜顿减。“秋冻” ,指立秋后天气转凉 ,不要急于增添过多的衣服 ,此时可以增强锤炼 ,从而增进气血运行 ,逐渐适应严寒的情况 ,制止许多疾病的爆发。虽然 ,春捂秋冻有讲究 ,要适度 ,不捂不冻不可 ,捂过头冻过头也不可。


6、鱼生火肉生痰 ,青菜豆腐保平安

鱼味道鲜美 ,但多吃容易导致内热蓄积 ,即“生火”;肉美味可口 ,多吃则会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常 ,爆发痰浊 ,即“生痰”。一般来说 ,鱼、虾、蟹和种种肉食 ,恒久食用都可助湿生痰 ,甚至导致疾病的爆发。新鲜蔬菜以及豆制品 ,则可补贴气阴 ,助养脾胃 ,通调水道 ,有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所以 ,在物质条件富厚的今天 ,适当减少肉、鱼的摄入 ,多吃新鲜蔬菜和豆制品 ,有利于身体健康。


7、冬令进补 ,来年打虎

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 ,中医认为 ,寒为阴邪 ,人体受外界影响 ,阴气也相应增加 ,伤及人体的阳气。此时人体为对抗冷气 ,需要贮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减慢 ,消耗相对减少 ,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贮存于体内 ,从而扶正固本 ,增强对抗力。虽然 ,不可盲目进补 ,要因人而异 ,对症进补 ,同时 ,脾胃虚弱者、小儿等人群不宜进补。


8、冬不坐石 ,夏不坐木

“冬不坐石”是因为冬季气候严寒 ,且金石属阴沉降 ,乃痼冷之物。中医认为 ,冬季养生应以敛阴护阳为主, 如果久坐石凳, 寒凉之气侵入人体 ,会导致脏腑代谢失调 ,尤其容易伤及肾脏。“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天气温高 ,湿润闷热 ,露天的木质椅凳由于露打雨淋 ,含水分较多 ,且木属阳升发 ,如果久坐木凳 ,易受湿热侵袭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伤害脾胃功效 ,导致消化不良。


9、没事常走路 ,不必进药铺

散步是我国古板的健身要领之一 ,走路时四肢自然而协调的行动 ,可促使气血流通、经络通畅 ,利枢纽而养筋骨 ,调百脉而畅神志。同时 ,适当的行走能够对足底重要穴位——涌泉穴起到推拿作用 ,涌泉乃肾之所出 ,可浇灌周身各处 ,对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具有重要作用。


10、笑一笑 ,十年少

“喜则气和志达 ,荣卫通利。” 笑能解忧、安神定气 ,经常笑一笑 ,坚持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 ,不烦不恼 ,能够养正气 ,增进气血周流、筋脉通利 ,预防疾病 ,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