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17,以新医改为始点,中国医药工业经历了特质鲜明的十年生长: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各方面因素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可以说,过往十年,是古板模式逐渐走向终结的十年,也是催生新生态的十年。
规模生长十年:中流砥柱
2016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全国工颐魅整体增速4.6个百分点,位居工业各行业前列,在整体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3.3%,医药工业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
工业规模:
2008-2016年,医药工业总规模由8253.6亿元增加至29635.86亿元,平均增长率抵达17.3%,但自2012年以来的增速泛起“弱增长”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下降趋势在2015年泛起拐点,2016年医药工业总规模增速开始回升,较2015年提高0.90个百分点,升至9.92%。
医药工业各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占比依然领先,从2008年的2219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7535亿元,年平均增长16.5%。中成药制造行业从2008年的167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697亿元,年平均增长18.9%。十年间,生长最快的生物制药行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抵达20.8%。
商业规模:
十年间,药品流通市场规模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0-2016年这7年间,药品流通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7084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8393亿元,年平均增长17.2%.但从趋势来看,增速逐年下滑,从2010年的24.60%下降到2015年的10.20%。不过,以2015年为分界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革新的推进,商业流通行业生长站上了新起点,增速达10.40%,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呈回暖态势。
市场花样十年:洗牌
2008年迄今,我国医药健康工业在政策、资本、技术等多方协力下,经历着从野蛮式增长到回归理性增长的艰难调解,自上而下,整个行业的花样洗牌成为这一时期的最明显印记。医药工业、商业到终端,无一环节能置身事外。
生产工业:
CFDA于2011年3月启动新版GMP认证,并分两个阶段进行:现有药品生产企业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在2013年12月31日前抵达新版药品GMP要求;其他类别药品的生产均在2015年12月31日前抵达新版药品GMP要求。未抵达新版药品GMP要求的企业(车间),在上述划按期限后不得继续生产药品。
政策为中小药企提供了三年缓冲期,2011-2013期间,药品生产企业数目增长滞缓,至2015年底GMP换证大限,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大幅下降,创下十年最低纪录,近千间药企出局。
值得注意的是,产能过剩、本钱上升、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医药行业的生长,考虑到一致性评价、勉励药物立异等政策倾向,优质、大型企颐魅整合升级空前利好,新一轮融资并购潮已经启动,行业进入大洗牌阶段。
商业批发:
2008-2016年,商业流通企业数目呈对称性生长,2012年增长至峰值,抵达16295家。受配送政策影响,2012-2016年,药品商业流通企业数量逐年下降。2015年,卫计委出台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征求意见稿,要求药厂只能委托署理商进行一次终端配送,大宗二、三级署理商的生存空间被砍掉,至2016年,药品批发企业数目为12975家,与2012年的峰值数量比照,5年间商业批发企业减少3320家。随着“两票制”的全面落地,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型商业公司和区域性药品流通龙头企业更为利好,批零一体化模式迎来新机缘。
零售工业:
2008-2016年,零售药店数量由365578家增长到447034家,连锁率由35.38%上升至49.37%。随着零售药店市场日趋饱和,零售药店数量增长逐步放缓,并在2012年首次泛起小幅减少,随后在2013-2015年坚持平稳,并在2016年再次泛起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相比上一年减少1023家,单体药店则由2013年的峰值274415家下降到226331家,凌驾4.8万家单体药店出局。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到2016年,连锁企业数量从1985家增加至5609家。
新版GSP大限同样是2015年12月31日,综合全国情况来看,未能通过审核的主要集中在单体药店和少数有诚信问题的连锁企业。
上市企业:
上市企业数量从另一个维度上可以看到行业的花样变革。
2008-2016年,医药A股上市企业(凭据招商证券分类,仅统计医药商业、中成药、生物制药与化学制药数量)从102家增加至194家,至2017年6月16日为止,2017年再增13家药企A股上市。从目前IPO的速度来看,2017年全国A股医药上市企业总数突破250家或是或许率事件,资本时代来临,也进一步意味着洗牌的加速。
终端十年:剖析加速
2008-2016年,六大终端药品规模从4835亿元增长至14909亿元,年平均增长15.1%。已往十年药品终端高速增长主要受惠于种种基本医疗包管制度笼罩面扩大、经济高速生长,人民群众支付能力提高带来的需求增加,但在具体的增长及份额占比上,各个终端则体现各异,其中县域品级医院、医药电商与零售药店体现均较突出。
一、县域品级医院份额逐年提升
在总体的规模增长下,受益最大确当属品级医院市场(都会+县域,二级以上医院),占比从2008年的64.5%增长至2016年72.8%,上升8.3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品级医院市场规模体现抢眼,在品级医院中的份额逐年增大,从2008年的12.2%上升至2016年的17.8%,市场规模在2013年已经逾越实体零售药店终端市场。随着都会品级医院逐渐饱和,分级诊疗、下层首诊等政策红利进一步推行,预计县域品级医院蛋糕将继续做大。
二、医药电商进入市场启动期
政策的摊开推动着医药电商释放潜力,医药电商市场从探索期进入市场启动期,市场规模连续增长,网上药店药品规模从2011年1亿元增长至2016年45亿。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治理总局宣布通知,正式取消医药电商B证和C证审批,意味着医药电商竞争花样将越来越猛烈。
三、零售药店新未来可期
2008-2016年,零售终端规模由1430亿元增长至3377亿元,年平均增长11.3%。同时因受医药电商、新医改、医保等因素影响,零售药店终端(不含药材)在整个药品销售终端销售占比下降,从20.9%跌至16.4%。2017年,国务院通过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计划》明确加速推动门诊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对处方外流乃至医药分家的期许使得各方看好药店终端的新未来。
立异药十年:变局
2008-2016年,对海内医药工业立异药物来说,可谓曲折前行。尤其进入2012年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临床实验数据自考核查、化学药品注册分类革新等政策重磅影响行业,也从政策趋势上看出我国走药物立异、做医药强国的决心。
新药审批创历史新低
重新药审评审批的数量来看,2008年,新药注册数目共236个,至2010年减少到60个,在刚刚已往的2016年,新药审批创2008年以来最低,全年仅发出5个证书。2008年至2016年我国批准的立异化药和生物制品中,绝大部分被纳入17版医保目录或谈判药品规模,临床价值高的立异药和高端仿制药备受青睐。
勉励药品立异研发是我国走向医药强国的必经之路,但新药受审时间过长等问题恒久制约立异药生长增速。2010-2015年新药受审数目由1225个增加至2985个,而在2016年,在药品临床试验数据自考核查的压力下,企业新药上市越发谨慎,同时新的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新药”界说大幅收窄,海内新药受审到了低谷,比2015年减少了2000个,仅有818个新药受理审批。
药企研发投入连续走高
凭据Pharmaprojects统计,截至2015 年底,中国共有147 家企业涉足原研开发,如果仅从研发企业数量上看,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新药研发国。
而临床研究环节是药品研发周期中时间和资金花费最大、投入最多的环节。近年来,国家政策和资本投入不绝助力立异药研发,《“十三五”国家药品宁静计划》提出对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立异药实行优先审评审批。2011-2015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研究与试验生长经费由211.25亿元到抵达达441.46亿元,行业即将进入质变的快速生恒久。
2008-2017,以新医改为始点,中国医药工业经历了特质鲜明的十年生长: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各方面因素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可以说,过往十年,是古板模式逐渐走向终结的十年,也是催生新生态的十年。
规模生长十年:中流砥柱
2016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全国工颐魅整体增速4.6个百分点,位居工业各行业前列,在整体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3.3%,医药工业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
工业规模:
2008-2016年,医药工业总规模由8253.6亿元增加至29635.86亿元,平均增长率抵达17.3%,但自2012年以来的增速泛起“弱增长”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下降趋势在2015年泛起拐点,2016年医药工业总规模增速开始回升,较2015年提高0.90个百分点,升至9.92%。
医药工业各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占比依然领先,从2008年的2219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7535亿元,年平均增长16.5%。中成药制造行业从2008年的167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697亿元,年平均增长18.9%。十年间,生长最快的生物制药行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抵达20.8%。
商业规模:
十年间,药品流通市场规模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0-2016年这7年间,药品流通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7084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8393亿元,年平均增长17.2%.但从趋势来看,增速逐年下滑,从2010年的24.60%下降到2015年的10.20%。不过,以2015年为分界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革新的推进,商业流通行业生长站上了新起点,增速达10.40%,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呈回暖态势。
市场花样十年:洗牌
2008年迄今,我国医药健康工业在政策、资本、技术等多方协力下,经历着从野蛮式增长到回归理性增长的艰难调解,自上而下,整个行业的花样洗牌成为这一时期的最明显印记。医药工业、商业到终端,无一环节能置身事外。
生产工业:
CFDA于2011年3月启动新版GMP认证,并分两个阶段进行:现有药品生产企业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在2013年12月31日前抵达新版药品GMP要求;其他类别药品的生产均在2015年12月31日前抵达新版药品GMP要求。未抵达新版药品GMP要求的企业(车间),在上述划按期限后不得继续生产药品。
政策为中小药企提供了三年缓冲期,2011-2013期间,药品生产企业数目增长滞缓,至2015年底GMP换证大限,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大幅下降,创下十年最低纪录,近千间药企出局。
值得注意的是,产能过剩、本钱上升、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医药行业的生长,考虑到一致性评价、勉励药物立异等政策倾向,优质、大型企颐魅整合升级空前利好,新一轮融资并购潮已经启动,行业进入大洗牌阶段。
商业批发:
2008-2016年,商业流通企业数目呈对称性生长,2012年增长至峰值,抵达16295家。受配送政策影响,2012-2016年,药品商业流通企业数量逐年下降。2015年,卫计委出台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征求意见稿,要求药厂只能委托署理商进行一次终端配送,大宗二、三级署理商的生存空间被砍掉,至2016年,药品批发企业数目为12975家,与2012年的峰值数量比照,5年间商业批发企业减少3320家。随着“两票制”的全面落地,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型商业公司和区域性药品流通龙头企业更为利好,批零一体化模式迎来新机缘。
零售工业:
2008-2016年,零售药店数量由365578家增长到447034家,连锁率由35.38%上升至49.37%。随着零售药店市场日趋饱和,零售药店数量增长逐步放缓,并在2012年首次泛起小幅减少,随后在2013-2015年坚持平稳,并在2016年再次泛起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相比上一年减少1023家,单体药店则由2013年的峰值274415家下降到226331家,凌驾4.8万家单体药店出局。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到2016年,连锁企业数量从1985家增加至5609家。
新版GSP大限同样是2015年12月31日,综合全国情况来看,未能通过审核的主要集中在单体药店和少数有诚信问题的连锁企业。
上市企业:
上市企业数量从另一个维度上可以看到行业的花样变革。
2008-2016年,医药A股上市企业(凭据招商证券分类,仅统计医药商业、中成药、生物制药与化学制药数量)从102家增加至194家,至2017年6月16日为止,2017年再增13家药企A股上市。从目前IPO的速度来看,2017年全国A股医药上市企业总数突破250家或是或许率事件,资本时代来临,也进一步意味着洗牌的加速。
终端十年:剖析加速
2008-2016年,六大终端药品规模从4835亿元增长至14909亿元,年平均增长15.1%。已往十年药品终端高速增长主要受惠于种种基本医疗包管制度笼罩面扩大、经济高速生长,人民群众支付能力提高带来的需求增加,但在具体的增长及份额占比上,各个终端则体现各异,其中县域品级医院、医药电商与零售药店体现均较突出。
一、县域品级医院份额逐年提升
在总体的规模增长下,受益最大确当属品级医院市场(都会+县域,二级以上医院),占比从2008年的64.5%增长至2016年72.8%,上升8.3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品级医院市场规模体现抢眼,在品级医院中的份额逐年增大,从2008年的12.2%上升至2016年的17.8%,市场规模在2013年已经逾越实体零售药店终端市场。随着都会品级医院逐渐饱和,分级诊疗、下层首诊等政策红利进一步推行,预计县域品级医院蛋糕将继续做大。
二、医药电商进入市场启动期
政策的摊开推动着医药电商释放潜力,医药电商市场从探索期进入市场启动期,市场规模连续增长,网上药店药品规模从2011年1亿元增长至2016年45亿。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治理总局宣布通知,正式取消医药电商B证和C证审批,意味着医药电商竞争花样将越来越猛烈。
三、零售药店新未来可期
2008-2016年,零售终端规模由1430亿元增长至3377亿元,年平均增长11.3%。同时因受医药电商、新医改、医保等因素影响,零售药店终端(不含药材)在整个药品销售终端销售占比下降,从20.9%跌至16.4%。2017年,国务院通过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计划》明确加速推动门诊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对处方外流乃至医药分家的期许使得各方看好药店终端的新未来。
立异药十年:变局
2008-2016年,对海内医药工业立异药物来说,可谓曲折前行。尤其进入2012年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临床实验数据自考核查、化学药品注册分类革新等政策重磅影响行业,也从政策趋势上看出我国走药物立异、做医药强国的决心。
新药审批创历史新低
重新药审评审批的数量来看,2008年,新药注册数目共236个,至2010年减少到60个,在刚刚已往的2016年,新药审批创2008年以来最低,全年仅发出5个证书。2008年至2016年我国批准的立异化药和生物制品中,绝大部分被纳入17版医保目录或谈判药品规模,临床价值高的立异药和高端仿制药备受青睐。
勉励药品立异研发是我国走向医药强国的必经之路,但新药受审时间过长等问题恒久制约立异药生长增速。2010-2015年新药受审数目由1225个增加至2985个,而在2016年,在药品临床试验数据自考核查的压力下,企业新药上市越发谨慎,同时新的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新药”界说大幅收窄,海内新药受审到了低谷,比2015年减少了2000个,仅有818个新药受理审批。
药企研发投入连续走高
凭据Pharmaprojects统计,截至2015 年底,中国共有147 家企业涉足原研开发,如果仅从研发企业数量上看,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新药研发国。
而临床研究环节是药品研发周期中时间和资金花费最大、投入最多的环节。近年来,国家政策和资本投入不绝助力立异药研发,《“十三五”国家药品宁静计划》提出对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立异药实行优先审评审批。2011-2015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研究与试验生长经费由211.25亿元到抵达达441.46亿元,行业即将进入质变的快速生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