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秋分之前莫急润燥 当务之急是防“秋伤于湿”
2020-08-17

立秋事后,天气渐变,如何养生保健成为公共关注的话题。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下称《内经》)就会发明,《内经》论述秋季养生时,曾提及“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且类似的句式凡三见,正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内经》中强调了三次“秋伤于湿”

凭据古板中医“顺时养生”的理论,许多人认为,入秋后由热转凉,气候干燥,人体在夏季津液大宗流失尚未回复之际,又受秋燥耗伤,阴津亏损,口干体燥,为防“秋燥伤肺”,宜食用滋阴生津润燥类食物或药物。

别的,凭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许多人认为秋季应实时进补强身健体,尽量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应多吃乌鸡、银耳、蜂蜜、猪肺、芝麻、豆浆、核桃、薏苡仁、梨、藕等,与中药配伍制成药膳,接纳平补、慢补的方法,效果更佳。

上述看法,乍一看似乎没什么毛病。但仔细研究《内经》就会发明,《内经》论述秋季养生时,曾提及“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且类似的句式凡三见,正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按《内经》的四时养生理论,春、夏、冬都是主令之气(春为民风,夏为暑气,冬为冷气)伤人,唯独秋季并非当旺之气——燥气伤人,而是湿气伤人,这是什么原因?


作甚“六气养生理论”

原来,《内经》除了有四时养生理论,另有“六气”养生及治疗理论,且后者的应用更切合实际。

四季的划分是每个季节包括6个节气,如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而“六气”是指“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且其划分与四季差别,每气仅包括4个节气。

“六气”之名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划分与自然界的风、热、暑、湿、燥、寒之气相对应。

其中民风盛行于大寒后春分前,包括大寒、立春、雨水、惊蛰4个节气 ;热气盛行于春分后小满前,包括春分、清明、谷雨、立夏4个节气 ;暑气盛行于小满后大暑前,包括小满、芒种、夏至、小暑4个节气 ;湿气盛行于大暑后秋分前,包括大暑、立秋、处暑、白露4个节气 ;燥气盛行于秋分后小雪前,包括秋分、寒露、霜降、立冬4个节气 ;冷气盛行于小雪后大寒前,包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4个节气。

由此可见,在秋季的6个节气当中,前3个节气是湿气盛行之时,后3个节气才是燥气适时。现在才刚刚入秋,养生确当务之急是祛湿而不是润燥进补,不然易为湿气所伤。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如何防?

作甚“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唐人王冰释云:“秋湿既多,冬水复王,水湿相得,肺气又衰,故冬寒甚则为嗽。”意思是,大暑后秋分前易熏染湿邪,湿邪伏此后发,至冬季肺气衰弱且天气严寒时,则患咳嗽。而“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的意思是,湿气内侵于脏腑则气上逆而咳,外散于筋脉则痿弱(足部萎废不必)。湿气不但伤肺,连皮肉筋脉也受伤,故不可失慎。

入秋后如何祛湿?祛湿之法有多种,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要领是用食物化湿。主食可选用薏苡仁、莲子、红小豆、蚕豆、绿豆等。肉食可选用鲫鱼、鲤鱼、泥鳅、鸭肉等。蔬菜可选用冬瓜、丝瓜、苦瓜、黄瓜、芹菜、紫菜、海带、苋菜、绿芽菜等。


而祛湿化湿的菜谱也许多,在此纷歧一列举。

如果体内湿气严重,就要服用药物。平时在家里要备一些藿香正气水,此药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如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可以煮点生姜水,兑入藿香正气水服用。如伴有腹泻,可改用藿香正气丸。

古代流传下来的祛湿良方也值得收藏。如清代名医黄元御有一方名为“术甘苓泽汤”,为治疗湿病的名方。此方由甘草、茯苓、白术、泽泻组成,用药未几,功效显著,最适宜秋后熏染湿邪服用。但黄元御没有写明剂量,如不懂中医,服用此药须咨询真正明白中医的人士,才可配成良方。

【养生】秋分之前莫急润燥 当务之急是防“秋伤于湿”

立秋事后,天气渐变,如何养生保健成为公共关注的话题。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下称《内经》)就会发明,《内经》论述秋季养生时,曾提及“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且类似的句式凡三见,正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内经》中强调了三次“秋伤于湿”

凭据古板中医“顺时养生”的理论,许多人认为,入秋后由热转凉,气候干燥,人体在夏季津液大宗流失尚未回复之际,又受秋燥耗伤,阴津亏损,口干体燥,为防“秋燥伤肺”,宜食用滋阴生津润燥类食物或药物。

别的,凭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许多人认为秋季应实时进补强身健体,尽量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应多吃乌鸡、银耳、蜂蜜、猪肺、芝麻、豆浆、核桃、薏苡仁、梨、藕等,与中药配伍制成药膳,接纳平补、慢补的方法,效果更佳。

上述看法,乍一看似乎没什么毛病。但仔细研究《内经》就会发明,《内经》论述秋季养生时,曾提及“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且类似的句式凡三见,正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按《内经》的四时养生理论,春、夏、冬都是主令之气(春为民风,夏为暑气,冬为冷气)伤人,唯独秋季并非当旺之气——燥气伤人,而是湿气伤人,这是什么原因?


作甚“六气养生理论”

原来,《内经》除了有四时养生理论,另有“六气”养生及治疗理论,且后者的应用更切合实际。

四季的划分是每个季节包括6个节气,如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而“六气”是指“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且其划分与四季差别,每气仅包括4个节气。

“六气”之名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划分与自然界的风、热、暑、湿、燥、寒之气相对应。

其中民风盛行于大寒后春分前,包括大寒、立春、雨水、惊蛰4个节气 ;热气盛行于春分后小满前,包括春分、清明、谷雨、立夏4个节气 ;暑气盛行于小满后大暑前,包括小满、芒种、夏至、小暑4个节气 ;湿气盛行于大暑后秋分前,包括大暑、立秋、处暑、白露4个节气 ;燥气盛行于秋分后小雪前,包括秋分、寒露、霜降、立冬4个节气 ;冷气盛行于小雪后大寒前,包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4个节气。

由此可见,在秋季的6个节气当中,前3个节气是湿气盛行之时,后3个节气才是燥气适时。现在才刚刚入秋,养生确当务之急是祛湿而不是润燥进补,不然易为湿气所伤。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如何防?

作甚“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唐人王冰释云:“秋湿既多,冬水复王,水湿相得,肺气又衰,故冬寒甚则为嗽。”意思是,大暑后秋分前易熏染湿邪,湿邪伏此后发,至冬季肺气衰弱且天气严寒时,则患咳嗽。而“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的意思是,湿气内侵于脏腑则气上逆而咳,外散于筋脉则痿弱(足部萎废不必)。湿气不但伤肺,连皮肉筋脉也受伤,故不可失慎。

入秋后如何祛湿?祛湿之法有多种,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要领是用食物化湿。主食可选用薏苡仁、莲子、红小豆、蚕豆、绿豆等。肉食可选用鲫鱼、鲤鱼、泥鳅、鸭肉等。蔬菜可选用冬瓜、丝瓜、苦瓜、黄瓜、芹菜、紫菜、海带、苋菜、绿芽菜等。


而祛湿化湿的菜谱也许多,在此纷歧一列举。

如果体内湿气严重,就要服用药物。平时在家里要备一些藿香正气水,此药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如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可以煮点生姜水,兑入藿香正气水服用。如伴有腹泻,可改用藿香正气丸。

古代流传下来的祛湿良方也值得收藏。如清代名医黄元御有一方名为“术甘苓泽汤”,为治疗湿病的名方。此方由甘草、茯苓、白术、泽泻组成,用药未几,功效显著,最适宜秋后熏染湿邪服用。但黄元御没有写明剂量,如不懂中医,服用此药须咨询真正明白中医的人士,才可配成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