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陕西耀县药王山
2016-12-08

中医药文化.png

药王光耀九重里 ,

高山仰止万众揖。

如今人人敬思邈 ,

千古留名颂传奇。

铜川陕西耀县药王山

药王山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恒久隐居之处 ,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 ,由5座山峦组成 ,山峦顶平如台 ,形如五指 ,为纪念医学巨匠孙思邈 ,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 ,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41—682年) ,耀县孙家源人 ,早年体弱多病 ,家境贫寒。少年时开始钻研医道药理 ,兼读经史百字之说 ,青年时已造诣颇深。学成后曾辞朝廷征召 ,恒久在家隐居行医济人。晚年凭据唐代医药文献 ,搜集民间治疗经验 ,结合个人行医体会 ,编著医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在印刷不兴旺的古代 ,手手本广为流传 ,直到宋代才出书了两书的摘缩本 ,并传入朝鲜和日本。


历史


药王祠是历代人民纪念药王 ,进行祭祀运动的中心。药王祠景区总面积9291平方米 ,共有青龙、白虎、药王大殿、圣母殿、药王祠广场、戏台、石台阶和卧柏、洗药池、民安宫进香碑等十二个景点。药王孙思邈一生为人民做出了巨大孝敬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举行种种运动纪念他。每年农历“仲春二”古庙会 ,周遭百里 ,以至省内外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赶庙会 ,祭拜药王 ,盛况空前 ,历代不衰。


相关医学著作



药王庙前五通高峻石碑上刻有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内容 ,山上另有纪念孙思邈碑碣百余通。


药王山石刻众多 ,除大宗的摩岩造像、摩岩石刻石牌坊 ,动物、植物石刻等文物外 ,还包括北魏到隋唐造像碑和历代记事碑三百余通 ,人称碑林。《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青龙魏碑》等为稀有之珍品。医方碑碑亭内立置医方碑五通。《千金宝要》是宋代郭思辑选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医论、医方及自己临床有效验方 ,汇编成书 ,计六卷 ,载方九百余首。《海上方》为孙思邈搜集民间单方、验方 ,编成七言方歌一百二十一首 ,一百二十五方。明隆庆六年(1572年)秦王朱守中刻立于此。历代名碑等150多块,其中见诸各家金石著录的近30块。有著名的《张僧妙法师碑》(碑即《宋徽宗题椿慧龙章云篆诗碑》北宋)。这些碑石存放在药王大殿西侧的五室一廊中,号称耀县碑林。


药王山集山川景物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文物胜迹富厚多彩,是关中渭北有名的游览胜地。药王山的造像碑和历代名碑 ,也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物。现保存

有北魏至唐代种种造像碑石100余通 ,有被称为北魏造像之始的《魏文朗造像碑》(公元424年)  ;有被誉为“三绝”的《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卜另有许多反应宗教音乐、经变 ,以及其他内容的碑石 ,为从事宗教研究、民族史研究和镌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手植柏树

在陕西铜川药王山 ,有一棵松柏是当年孙思邈手植树 ,至今活了千年 ,活的很好 ,粗大的树干的有线条的树皮 ,述说着历代沧桑 ,高峻的树干有13米高 ,树围有4米 ,由于树干扭转 ,又称为“转纹柏” ,清代诗人杨在阶赞曰:“暮色苍苍起石鳞 ,虬枝伛偻已千春。峙邀夜月闲相诉 ,似恨当年轻转身。”药王山的松柏形态各异 ,有的若蛟龙出海 ,气势特殊。有的似勇将出征 ,操戈舞戟  ;有的像铁石仙人 ,巍然而立  ;有的纹缠丝轴 ,直冲霄汉。其中最末一株挺拔高峻 ,笼罩屋脊 ,使金元大殿越发瑞丽。


祝好朋友心闲弄韵欣裁句 ,室雅临窗喜念书!

铜川陕西耀县药王山

中医药文化.png

药王光耀九重里 ,

高山仰止万众揖。

如今人人敬思邈 ,

千古留名颂传奇。

铜川陕西耀县药王山

药王山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恒久隐居之处 ,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 ,由5座山峦组成 ,山峦顶平如台 ,形如五指 ,为纪念医学巨匠孙思邈 ,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 ,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41—682年) ,耀县孙家源人 ,早年体弱多病 ,家境贫寒。少年时开始钻研医道药理 ,兼读经史百字之说 ,青年时已造诣颇深。学成后曾辞朝廷征召 ,恒久在家隐居行医济人。晚年凭据唐代医药文献 ,搜集民间治疗经验 ,结合个人行医体会 ,编著医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在印刷不兴旺的古代 ,手手本广为流传 ,直到宋代才出书了两书的摘缩本 ,并传入朝鲜和日本。


历史


药王祠是历代人民纪念药王 ,进行祭祀运动的中心。药王祠景区总面积9291平方米 ,共有青龙、白虎、药王大殿、圣母殿、药王祠广场、戏台、石台阶和卧柏、洗药池、民安宫进香碑等十二个景点。药王孙思邈一生为人民做出了巨大孝敬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举行种种运动纪念他。每年农历“仲春二”古庙会 ,周遭百里 ,以至省内外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赶庙会 ,祭拜药王 ,盛况空前 ,历代不衰。


相关医学著作



药王庙前五通高峻石碑上刻有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内容 ,山上另有纪念孙思邈碑碣百余通。


药王山石刻众多 ,除大宗的摩岩造像、摩岩石刻石牌坊 ,动物、植物石刻等文物外 ,还包括北魏到隋唐造像碑和历代记事碑三百余通 ,人称碑林。《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青龙魏碑》等为稀有之珍品。医方碑碑亭内立置医方碑五通。《千金宝要》是宋代郭思辑选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医论、医方及自己临床有效验方 ,汇编成书 ,计六卷 ,载方九百余首。《海上方》为孙思邈搜集民间单方、验方 ,编成七言方歌一百二十一首 ,一百二十五方。明隆庆六年(1572年)秦王朱守中刻立于此。历代名碑等150多块,其中见诸各家金石著录的近30块。有著名的《张僧妙法师碑》(碑即《宋徽宗题椿慧龙章云篆诗碑》北宋)。这些碑石存放在药王大殿西侧的五室一廊中,号称耀县碑林。


药王山集山川景物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文物胜迹富厚多彩,是关中渭北有名的游览胜地。药王山的造像碑和历代名碑 ,也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物。现保存

有北魏至唐代种种造像碑石100余通 ,有被称为北魏造像之始的《魏文朗造像碑》(公元424年)  ;有被誉为“三绝”的《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卜另有许多反应宗教音乐、经变 ,以及其他内容的碑石 ,为从事宗教研究、民族史研究和镌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手植柏树

在陕西铜川药王山 ,有一棵松柏是当年孙思邈手植树 ,至今活了千年 ,活的很好 ,粗大的树干的有线条的树皮 ,述说着历代沧桑 ,高峻的树干有13米高 ,树围有4米 ,由于树干扭转 ,又称为“转纹柏” ,清代诗人杨在阶赞曰:“暮色苍苍起石鳞 ,虬枝伛偻已千春。峙邀夜月闲相诉 ,似恨当年轻转身。”药王山的松柏形态各异 ,有的若蛟龙出海 ,气势特殊。有的似勇将出征 ,操戈舞戟  ;有的像铁石仙人 ,巍然而立  ;有的纹缠丝轴 ,直冲霄汉。其中最末一株挺拔高峻 ,笼罩屋脊 ,使金元大殿越发瑞丽。


祝好朋友心闲弄韵欣裁句 ,室雅临窗喜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