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文化】
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一直是我国一个全民的收罗药草、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节日。
【生长】
先秦时,南冬民俗各异,可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偏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民俗习惯也相互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冬民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可是,就现文献纪录来看,两汉时的端午民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寿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民俗形式上都继续了前朝。可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民俗运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运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喜。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民俗有了新变革。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另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明清时期,端午民俗运动形式变革虽不大,可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惊动一时的盛举。
【中医药民俗】
采百草驱逐毒邪
端午节收罗药草,是最古老的节俗之一。《夏小正》载:“这天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受人青睐的是艾草,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纪录:“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人们将采来的散发芳香的艾草,插在屋门、窗户上,妇女还插在发髻上,还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成为老黎民心目中一种能“招百福,驱百邪”的神草。
同时,人们把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扎成“蒲龙”与形似剑的蒲叶,悬挂门上。《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台湾民间流传端午时贴“午时联”的习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认为艾能消祸祛邪,带来幸福祥瑞。艾,享有“中医之草”的美称,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镇痛消痒等功效,是防治吐血、衄血、崩漏、下痢、皮肤顽癣湿疹等多种疾病的常用药物。
洗药浴防治疾病
民间有端午日洗药浴的习俗。汉代《大戴礼》纪录:“午日以兰汤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会沭芳” 之句。《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沐兰汤用的是菊科植物佩兰,一种芳香除湿的中药,煎水沐浴,有利于预防皮肤病。现在民间多用新采摘的艾叶、菖蒲等浸泡或煎煮后进行洗澡,可以预防和治疗痱子、疖疮。
饮药酒辟邪驱毒
端午节喝药酒,既古老又时髦。说古老,是年代久远,如《荆楚岁时记》中说:“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在《月令广义》中说:“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會虺蛇之患。又以洒墙 壁门窗,以避毒虫。”说时髦,是今人极重保健,生怕病魔缠身,于是将端午日饮药酒看成一种时尚,以求没灾没难。
“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民谚,即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乐于饮雄黄酒的写照。北方地区人们饮雄黄酒,还在衡宇里外洒雄黄酒,在孩子的耳、鼻和头额上涂抹雄黄,以避毒虫。有的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 额头画上“王”字,用虎王威风的印记来辟邪,保孩子平安。南方广西宾阳等地,人们将买来的雄黄、朱砂、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白酒中,端午这天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处,用于室内消毒。
驱五毒防备时疫
五月进入夏季后,种种毒虫出没,疫病丛生,无法对抗天灾人祸的先民,便称五月为“恶(wu)月”,寓有深恶痛绝之意。所以在民间流传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担心定”的谚语。人们为了避邪趋吉,防备瘟疫逞凶,便将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五毒”的剪纸图像,贴在门上和房间的墙壁;有的是在红纸上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有的是把五毒的形象系在儿童手臂上;民间另有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等民俗,以避诸毒。清代,时兴“倒灾葫芦”民俗,是把贴有五毒形状的葫芦倒挂于门楣,体现已将五毒之气泄尽。
虽嗣魅这种除“五毒”的方法带有远古辟邪巫术的遗俗,却反应了昔人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除“五毒”的要领也要与时俱进。从掩护生态情况方面来看,昔人说的“五毒”却是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不可缺氨赡。所以,应将五毒改为苍蝇、老鼠、蚊子、臭虫、蟑螂,要经 常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杀灭这些新五毒,有利于防备多种熏染性疾病的爆发。
佩香袋祛病强身
香袋,又有香囊、香包、荷包等名,我国民间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极为古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香袋。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中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的香袋,另有一种“蚌粉铃”的香袋:“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 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清《帝京岁时纪胜》中纪录:“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清嘉录》中记有一种精美健人:“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缀、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供妇人插鬃,又相互献赉,名曰健人。”今天,香袋 的形状异彩纷呈,佩戴因人和喜好来选择,如少年儿童多佩跟自己属相合的动物香袋;少女喜爱彩蝶、鲜花等式样香袋;老年人则佩仙鹤、寿桃、梅花、菊花等形状的香袋;有的慢性病人将绣有钟馗、关公像的香袋挂在胸前。各式各样色香袋无不寄托着人们盼望祥瑞如意、辟邪却病、健康长寿的美好希冀。
祝好朋友千门彩树曈曈日,万户清歌淡淡风!
【中医药文化】
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一直是我国一个全民的收罗药草、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节日。
【生长】
先秦时,南冬民俗各异,可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偏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民俗习惯也相互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冬民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可是,就现文献纪录来看,两汉时的端午民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寿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民俗形式上都继续了前朝。可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民俗运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运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喜。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民俗有了新变革。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另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明清时期,端午民俗运动形式变革虽不大,可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惊动一时的盛举。
【中医药民俗】
采百草驱逐毒邪
端午节收罗药草,是最古老的节俗之一。《夏小正》载:“这天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受人青睐的是艾草,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纪录:“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人们将采来的散发芳香的艾草,插在屋门、窗户上,妇女还插在发髻上,还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成为老黎民心目中一种能“招百福,驱百邪”的神草。
同时,人们把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扎成“蒲龙”与形似剑的蒲叶,悬挂门上。《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台湾民间流传端午时贴“午时联”的习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认为艾能消祸祛邪,带来幸福祥瑞。艾,享有“中医之草”的美称,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镇痛消痒等功效,是防治吐血、衄血、崩漏、下痢、皮肤顽癣湿疹等多种疾病的常用药物。
洗药浴防治疾病
民间有端午日洗药浴的习俗。汉代《大戴礼》纪录:“午日以兰汤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会沭芳” 之句。《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沐兰汤用的是菊科植物佩兰,一种芳香除湿的中药,煎水沐浴,有利于预防皮肤病。现在民间多用新采摘的艾叶、菖蒲等浸泡或煎煮后进行洗澡,可以预防和治疗痱子、疖疮。
饮药酒辟邪驱毒
端午节喝药酒,既古老又时髦。说古老,是年代久远,如《荆楚岁时记》中说:“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在《月令广义》中说:“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會虺蛇之患。又以洒墙 壁门窗,以避毒虫。”说时髦,是今人极重保健,生怕病魔缠身,于是将端午日饮药酒看成一种时尚,以求没灾没难。
“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民谚,即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乐于饮雄黄酒的写照。北方地区人们饮雄黄酒,还在衡宇里外洒雄黄酒,在孩子的耳、鼻和头额上涂抹雄黄,以避毒虫。有的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 额头画上“王”字,用虎王威风的印记来辟邪,保孩子平安。南方广西宾阳等地,人们将买来的雄黄、朱砂、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白酒中,端午这天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处,用于室内消毒。
驱五毒防备时疫
五月进入夏季后,种种毒虫出没,疫病丛生,无法对抗天灾人祸的先民,便称五月为“恶(wu)月”,寓有深恶痛绝之意。所以在民间流传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担心定”的谚语。人们为了避邪趋吉,防备瘟疫逞凶,便将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五毒”的剪纸图像,贴在门上和房间的墙壁;有的是在红纸上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有的是把五毒的形象系在儿童手臂上;民间另有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等民俗,以避诸毒。清代,时兴“倒灾葫芦”民俗,是把贴有五毒形状的葫芦倒挂于门楣,体现已将五毒之气泄尽。
虽嗣魅这种除“五毒”的方法带有远古辟邪巫术的遗俗,却反应了昔人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除“五毒”的要领也要与时俱进。从掩护生态情况方面来看,昔人说的“五毒”却是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不可缺氨赡。所以,应将五毒改为苍蝇、老鼠、蚊子、臭虫、蟑螂,要经 常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杀灭这些新五毒,有利于防备多种熏染性疾病的爆发。
佩香袋祛病强身
香袋,又有香囊、香包、荷包等名,我国民间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极为古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香袋。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中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的香袋,另有一种“蚌粉铃”的香袋:“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 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清《帝京岁时纪胜》中纪录:“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清嘉录》中记有一种精美健人:“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缀、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供妇人插鬃,又相互献赉,名曰健人。”今天,香袋 的形状异彩纷呈,佩戴因人和喜好来选择,如少年儿童多佩跟自己属相合的动物香袋;少女喜爱彩蝶、鲜花等式样香袋;老年人则佩仙鹤、寿桃、梅花、菊花等形状的香袋;有的慢性病人将绣有钟馗、关公像的香袋挂在胸前。各式各样色香袋无不寄托着人们盼望祥瑞如意、辟邪却病、健康长寿的美好希冀。
祝好朋友千门彩树曈曈日,万户清歌淡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