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
2015-12-17



【中医药文化】


炙甘草汤参姜归 ,麦冬生地大麻仁 ,

大枣阿胶加酒服 ,虚劳肺痿效如神。



『组方』

    炙甘草汤 ,又名复脉汤,由甘草12g ,生姜9g ,桂枝9g ,人参6g ,生地黄50g ,阿胶6g ,麦门冬10g ,麻仁10g ,大枣10枚。九位中药组成。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 ,通阳复脉之功效。主治阴血阳气虚弱 ,心脉失养证。脉结代 ,心动悸 ,虚羸少气 ,舌光少苔 ,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



『药性剖析』

    1.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和谐诸药

   2.生姜辛 ,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 ,温中止吐 ,温肺止咳。


    3.桂枝辛;甘;性温。入膀胱、心、肺经。

      功效: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4.人参辛 ,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补气固脱 ,健脾益肺 ,宁心益智 ,养血生津。


    5.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

      功效:清热凉血 ,养阴 ,生津。

    6.阿胶甘 ,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补阴。


    7.麦门冬味甘 ,性平。入肺、胃、心经。

      功效:养阴润肺 ,清心除烦 ,益胃生津。

    8.麻仁味甘 ,性平。归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补中益气 ,润肠通便。

    9.大枣味甘 ,性温。归脾经。

      功效:补虚益气、养血安神。


『配伍特点』

    君药---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 ,滋阴养血。

    臣药---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 ,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 ,养心血 ,充血脉。共为臣药。


     佐药---以桂枝、生姜温心阳 ,通血脉为佐。

     使药---用法中加清酒 ,可温通血脉 ,以行药力 ,是为使药。

     配伍特点---诸药适用 ,用治阴血阳气虚弱 ,心脉失养证 ,可奏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



『生长历史』

    炙甘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 ,177条原文曰:“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组成。方能调阴阳 ,补气血 ,悸可宁而脉可复 ,故又名复脉汤。为临床常用经典名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今古异制 ,古之一两 ,今用一钱可也。”现在从其说 ,“汉之一两 ,可用3g。”故炙甘草汤方现代参考剂量为炙甘草(12g) ,生姜(9g) ,人参(6g) ,生地黄(48g) ,阿胶(6g) ,麦门冬(10g) ,麻仁(10g) ,大枣(10枚)。水煎服 ,阿胶烊化 ,冲服。炙甘草汤中甘草仅四两(12g) ,却冠以“炙甘草汤” ,乃由于方中炙甘草为主药 ,味甘入心 ,能益气养心 ,通经脉 ,利血气 ,甘能养脾健胃 ,本方滋阴要皆为甘药 ,说明健胃气是本。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结合临床经验 ,在炙甘草汤(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加减变革 ,创立出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一系列复脉辈方剂 ,用于温病后期肝肾阴亏之证 ,更好地发挥了临床疗效。吴鞠通说:“在仲景当日 ,治伤于寒者之脉结代 ,自有取于参、桂、姜、枣以复脉之阳 ,今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 ,不得再补其阳也 ,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 ,医者之化裁也。”


    张仲景《伤寒论》全篇 ,始终贯串着“保胃气”“存津液”的规则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 ,这对我们临证实践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现在医学上炙甘草汤加减针对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爆发的心阳虚、心阴虚、心阴阳两虚的虚劳性心悸有较好的疗效 ,同时包管了放化疗的顺利进行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衍生方剂』

    1、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

     功效:甘草益气补中;干地黄清热凉血;麦冬养阴润肺;阿胶补血、滋阴补阴;麻仁润肠通便;此药方具有滋阴养血 ,生津润燥之功。

     主治:温热病后期 ,邪热久羁 ,阴液亏虚证。身热面赤 ,口干舌燥 ,脉虚大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


    2、一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卷三):牡蛎30(碾细)、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不去心)、阿胶9克。

     功效:牡蛎平肝息风;甘草润肺止咳;干地黄养阴生津;生白芍养血调经;阿胶补血、滋阴补阴;此药方有护阴存津之功。

     主治:温病下后 ,大便溏甚 ,一日三四次 ,脉仍数者。



『禁忌』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 ,使用本方 ,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 ,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 ,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必 ,因为温药究竟有耗伤阴液之弊 ,故应慎用。


    祝好朋友人兴财旺鸿福到 ,家和事顺好运来!



炙甘草汤



【中医药文化】


炙甘草汤参姜归 ,麦冬生地大麻仁 ,

大枣阿胶加酒服 ,虚劳肺痿效如神。



『组方』

    炙甘草汤 ,又名复脉汤,由甘草12g ,生姜9g ,桂枝9g ,人参6g ,生地黄50g ,阿胶6g ,麦门冬10g ,麻仁10g ,大枣10枚。九位中药组成。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 ,通阳复脉之功效。主治阴血阳气虚弱 ,心脉失养证。脉结代 ,心动悸 ,虚羸少气 ,舌光少苔 ,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



『药性剖析』

    1.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和谐诸药

   2.生姜辛 ,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 ,温中止吐 ,温肺止咳。


    3.桂枝辛;甘;性温。入膀胱、心、肺经。

      功效: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4.人参辛 ,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补气固脱 ,健脾益肺 ,宁心益智 ,养血生津。


    5.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

      功效:清热凉血 ,养阴 ,生津。

    6.阿胶甘 ,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补阴。


    7.麦门冬味甘 ,性平。入肺、胃、心经。

      功效:养阴润肺 ,清心除烦 ,益胃生津。

    8.麻仁味甘 ,性平。归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补中益气 ,润肠通便。

    9.大枣味甘 ,性温。归脾经。

      功效:补虚益气、养血安神。


『配伍特点』

    君药---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 ,滋阴养血。

    臣药---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 ,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 ,养心血 ,充血脉。共为臣药。


     佐药---以桂枝、生姜温心阳 ,通血脉为佐。

     使药---用法中加清酒 ,可温通血脉 ,以行药力 ,是为使药。

     配伍特点---诸药适用 ,用治阴血阳气虚弱 ,心脉失养证 ,可奏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



『生长历史』

    炙甘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 ,177条原文曰:“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组成。方能调阴阳 ,补气血 ,悸可宁而脉可复 ,故又名复脉汤。为临床常用经典名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今古异制 ,古之一两 ,今用一钱可也。”现在从其说 ,“汉之一两 ,可用3g。”故炙甘草汤方现代参考剂量为炙甘草(12g) ,生姜(9g) ,人参(6g) ,生地黄(48g) ,阿胶(6g) ,麦门冬(10g) ,麻仁(10g) ,大枣(10枚)。水煎服 ,阿胶烊化 ,冲服。炙甘草汤中甘草仅四两(12g) ,却冠以“炙甘草汤” ,乃由于方中炙甘草为主药 ,味甘入心 ,能益气养心 ,通经脉 ,利血气 ,甘能养脾健胃 ,本方滋阴要皆为甘药 ,说明健胃气是本。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结合临床经验 ,在炙甘草汤(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加减变革 ,创立出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一系列复脉辈方剂 ,用于温病后期肝肾阴亏之证 ,更好地发挥了临床疗效。吴鞠通说:“在仲景当日 ,治伤于寒者之脉结代 ,自有取于参、桂、姜、枣以复脉之阳 ,今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 ,不得再补其阳也 ,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 ,医者之化裁也。”


    张仲景《伤寒论》全篇 ,始终贯串着“保胃气”“存津液”的规则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 ,这对我们临证实践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现在医学上炙甘草汤加减针对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爆发的心阳虚、心阴虚、心阴阳两虚的虚劳性心悸有较好的疗效 ,同时包管了放化疗的顺利进行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衍生方剂』

    1、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

     功效:甘草益气补中;干地黄清热凉血;麦冬养阴润肺;阿胶补血、滋阴补阴;麻仁润肠通便;此药方具有滋阴养血 ,生津润燥之功。

     主治:温热病后期 ,邪热久羁 ,阴液亏虚证。身热面赤 ,口干舌燥 ,脉虚大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


    2、一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卷三):牡蛎30(碾细)、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不去心)、阿胶9克。

     功效:牡蛎平肝息风;甘草润肺止咳;干地黄养阴生津;生白芍养血调经;阿胶补血、滋阴补阴;此药方有护阴存津之功。

     主治:温病下后 ,大便溏甚 ,一日三四次 ,脉仍数者。



『禁忌』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 ,使用本方 ,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 ,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 ,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必 ,因为温药究竟有耗伤阴液之弊 ,故应慎用。


    祝好朋友人兴财旺鸿福到 ,家和事顺好运来!